开云「中国」Kaiyun·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医学生之死:kaiyun“规培”缘何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kaiyun“师姐,我毕业后不想去医院规培,想在外面的诊所挂靠一年再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你有什么建议吗?”临近毕业季,陈云(化名)不时能够收到学弟学妹们的“求助”信息,“规培太累了,看最近的新闻……”

  学妹提到的“新闻”,陈云也看到了。如湖南、广西等地出现的医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一规培生烧炭自杀”在3月25日更是冲上了热搜榜首,引发广泛关注。

  “不知道是不是‘孕妇效应’,近期这类新闻接二连三发生,在每一个绝望的规培生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相似的经历和处境。”陈云不愿多想过往的规培生活,“有同门说规培三年是她最黑暗的三年。”

  2013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由此,规培成为医学生走向临床合格医生的唯一途径,是青年医师迈向职业巅峰的必经台阶。

  据《中国卫生》杂志披露,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招收与培养了近110万经过“5+3+X”培训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其中全科与儿科等紧缺专业招收近20万人,显著地改善了我国医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医改过程中基层一线医师紧缺的困难。成为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更是国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中国医师协会披露,2023年全国共有12 万名医学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是我国规培制度实施十年以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历经10年发展,规培制度取得巨大成效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化趋势加剧,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临床关系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规培不应成为广大医学生职业起步路上不可承受之重,让规培制度如何更好以人为本,助推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更应成为全行业的焦点课题。

  陈云出身于“医学世家”,家人曾以“医生任务重、工作辛苦”等理由劝说她选择其它专业,或许是命运使然,陈云还是走上了从医之路,“我是本硕连读,结束五年本科学习后,专硕并轨到中医院规培。”

  按照《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五年医学院校教育之后,需要在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为期三年系统性、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能力。

  不同于设想中提高职业素养和实际诊疗能力,陈云认为自己更像是打杂的,“每月领着不到1000元的补贴,做些跑腿活儿:写病历、办理出入院手续,甚至被带教老师安排去跑腿,对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的帮助并不大。”

  “规培医师在一个科室的轮转时间最长不过数月,带教老师很难把规培生当成‘自己人’来培养。”陈云规培的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新冠疫情防控期,忙起来连假都不允许请kaiyun,“有同学在隔离点连轴工作一个半月,长期熬夜通宵后出现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做了动态心电图发现心脏出现问题,拿着报告才请到假。”

  结束学业后,按照规划kaiyun,陈云进入了南方小城的一家医院。上个月,她所在的科室分到了4个规培生,“以前没有实习生、规培生,工作照常进行。进了规培生后,工作就像乱了套,很多杂活碎活都留给规培生,这也容易让医生养成‘指使’规培生的习惯。”

  目前已结束规培在三甲医院肿瘤科出诊的吴星(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活多还没钱,很多上级沟通方式也存在问题。如果临时中断规培,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后面再找规培基地也会很麻烦。”

  记者向吴星分享了南方一家三甲医院2024年医院住培招生简介,按照学历不同,招收待遇从6000元/月-8500元/月不等,此外还有岗位津贴、绩效、值夜班津贴、紧缺补贴和其他福利等。

  在吴星看来,这个待遇简直“完美”,“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各种加起来也能过万了,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每个医院的待遇都不一样的。事实上,本科、研究生都有实习要求kaiyun,有些医院不给规培生独立的值班待遇,等同于实习生对待。”

  “规培证是医疗从业者的另一个门槛,不同于执业医师资格证,很多地方都要求有了规培证才能评职称。”吴星解释。

  一批批医学生走向规培之路,在“提高临床规范诊疗能力”之外,更实在的,是那一张“规培证”。根据《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培训包括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合格者颁发统一制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据我国现行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规定,医学院校必须保证毕业实习时间不少于48周,实习轮转主要安排在内科kaiyun、外科、妇产科、儿科与社区。但这一阶段的实习轮转往往不受重视。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指出,在我国医学院校占据主流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都安排在最后一年,由于现行的“单位人”制度和专硕生招生考试制度,医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同时要花大量时间找工作和准备考研,否则毕业后将无工作单位或学业归宿。

  “这对毕业实习造成冲击,导致国内大部分医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下降,这会影响毕业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础和终生职业素养,造成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严重下降。”王辰表示。

  目前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是“5+3(+X)”,即在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面可再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进行2-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而根据《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在学位衔接上提出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式。

  由此看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招收对象有两类,包括单位委派人员(“单位人”)、面向社会招收人员(“社会人”),也包括医学专硕生。两者的职业身份不同,经济待遇不同,培训和学习后的专业身份不同,取得的资质证书不同。

  具体而言,“单位人”和“社会人”可取得“两证”,即医师执照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培训期间经济待遇相对高些。而医学专硕生取得“四证”,即以上“两证”再加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但在学期间经济待遇较低。

  在王辰看来,这引发攀比以及诸多业内矛盾和困扰,产生不稳定因素。他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为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未能有效衔接贯通,亟须尽快推出合理的改革措施。据悉,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培训基地在实行同工同酬政策。

  “例如我即将毕业的本科学妹,在没有找到入职单位的情况下去规培,就是‘社会人’身份;对于单位委派的规培生,可以在原医院的基本工资基础上,再拿到国家补贴;对于专硕生来说,既需要完成与前者相同的规范化培训,又需完成专硕的学习与科研。”陈云解释。

  相比于有经验的“单位人”,部分“社会人”和专硕规培生为了不被病人和家属看出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身份,而被带教老师叮嘱“见病人时尽量戴好口罩。”在陈云看来,这已是约定俗成之事,“我的带教老师如此叮嘱我,现在我也如此叮嘱我的规培生。”

  此外,规培生与医院之间也不具备法理上的劳动关系。在裁判文书网上,相关判决如是写道,“原告是通过被告发布招生简章以社会学员身份进入被告处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培训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获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而通常劳动者提供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报酬,且被告是通过‘招生’而不是‘招聘’,录取‘学员’而不是‘劳动者’来招收原告的。”

  医学教育是医学卫生健康事业之本,规范化培训是解决“医学生不会看病”问题的关键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三甲医院医生处了解到,在推行规培制度之前,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的众多医生,除了短期进修外,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规培,导致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医疗质量难以保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2014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截至目前,全国共遴选1100多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和11000多个专业培训基地,年均招生10万人。

  但在一连串宏大的数字背后,是具体鲜活的个体。随着规培制度全面深入实施已超10年,规培时间长、待遇低、天天打杂学不到东西、规培基地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开始凸显,原有的规培制度是否已出现“变形”?

  今年2月,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在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卫生》杂志上发文指出,在十年住培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成绩的同时,还有一些需要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住培制度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培训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急需提升,住培制度本身还有一些制度性机制性短板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医教协同、住培专培一体化等方面还有众多难题需进一步研究破解。

  此前,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也于2022年7月刊发一篇文章评价我国规培之路,文中从规培生的薪酬待遇、“廉价劳动力”、独立处方权、规培基地的准入和质量问题展开讨论。

  “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是医学生提高临床水平的必经之路kaiyun,是关系到临床专业水准提高和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好不容易进入不规培不行医的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方向、不断完善、不变形、不折腾,走出医学临床人才培养的阳光大道。”高解春在文中指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古往今来,从医之路并不轻松。对于陈云的学弟学妹们来说,虽然留给他们的选择并不多,但不应被制度裹挟着一路前行。

  正如齐学进在文中指出,下一步,要聚焦、思考新阶段住培实践中重大深层次问题,不断回答好中国住培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