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传统的医疗大健康赛道也在两大平台技术的推动下迎来创新拐点,迎来“医疗+X”的落地爆发时代。
日前,在创新工场举办的医疗创新趋势分享会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在科技交叉越来越频繁的当下,AI和自动化已经成为了底层的“数字基建”,跟各领域的技术交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创新突破。而传统的医疗大健康赛道也在两大平台技术的推动下迎来创新拐点,迎来“医疗+X”的落地爆发时代。
“医疗+X”kaiyun,简单地理解就是将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它也是当今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也被称为“医工交叉”“医工协同”。
目前kaiyun,医工交叉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成果层出不穷,主要覆盖五大领域: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技术和医院自动化服务。其中与医疗器械行业相关的有4个领域。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已经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包括:医学影像、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其中医学影像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
医学影像包括CT、X线、MRI、超声、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而传统的影像图片和数据分析主要是依靠有经验的阅片医生人为判断,存在一定几率的误判。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学影像分析工作量与日俱增,而执业医生数量,尤其是眼科医生数量难以跟上,使得医生的阅片工作量激增。
AI医用软件依靠强大的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对图像的检测效率和精度两个方面,都可以做得比专业医生更快,还可以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判率。目前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0%及以上,辅助诊断效果显著。
针对检测医学影像开发的AI医用软件,只需三十秒至十分钟,便完成对病变影像的分析。一名影像科医师原本每天可以完成约100个患者的影像诊断,在科室引进了此类软件作为辅助诊断后,其效率则能提升一倍。
目前,国内大多数三甲医院都在使用智慧医疗系统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升级,AI医用软件可以实现和此类管理软件互通互联,简化科室的管理,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并保留病人原始就诊数据。将医生从琐碎繁重的阅片、诊断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医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发展。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AI医用软件需结合各类影像设备,对不同的疾病部位进行辅助诊断分析。
据众成数科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我国AI医学影像有效注册产品共有16件,国产产品数为15件,多以心脏病、眼科、神经系统、骨骼为业务方向。其中包括数坤科技的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鹰瞳科技的糖网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推想科技的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等。
为了规范及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2022年3月9日,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CMDE)发布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kaiyun,相信三类证审批红利释放下,AI医疗影像市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
根据难度和深度,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上的运用可分四个层面:术前规划和提前演练、手术导板和康复支架、骨科匹配和人体植入、打印。目前打印全球都处于初步探索中,前三个在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据众成数科统计,截止到2021年我国已获批的“3D打印”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数量为24件,无源手术器械数量(模型或导板)居首,为11件,口腔科器械4件,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类4件,无源植入器械为2件。
总体看来,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仍然是以外置的医疗器械如康复辅具、假肢、医疗模型、诊疗器械等比较基础的应用为主,植入物市场仍在探索。
由于3D打印与骨科植入物的良好匹配应用,相信在医用钛合金人工骨,人工关节领域将会有广泛应用空间,让骨科疾病治疗更加个性化、精准化。
不过,现阶段国内3D打印技术还面临着诸如软件故障、学习周期长、打印材料/机器昂贵等诸多困境,这些也限制了3D打印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应用。
根据应用场景,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辅助机器人4类。而手术机器人是最主要的类别,成为医疗器械的“黄金赛道”,发展空间巨大。
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逐渐成熟,以精锋医疗为例,目前已启动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性临床试验,是中国首家、全球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有望打破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
另一方面,达芬奇经典机器人专利将于2025年后陆续过期,对国内市场来说是一大机遇。
而在政策方面,国家层面不少政策都提出重点支持手术机器人,2021年底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中,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推进和终端推广,成为了文件强调的重点。日前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将拓展智能手术机器人发展列为重点目标。
除此外,各个地方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更加明确了对于手术机器人的鼓励和支持。例如,重庆市近期发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对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的配置数量做出了规划,预计全市在2025年达到46套,相比“十三五”期间规划的6套有大幅增长。《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规模,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推动骨科、腔镜、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与康复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据众成数科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明显加快,投融资数量从2013年的1件上升到全年27件,整个赛道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
从产品注册情况来看,据众成数科统计,截止到2021我国手术机器人有效产品注册数量为56件,国产产品数为23件,占比41%,进口产品数33件,其中美敦力独揽8件,位居首位kaiyun。在国产产品中,产品数量最多为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有3件产品获批。
即使拥有政策扶持、资本关注,产品的技术提升仍然是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kaiyun,客观来看,当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作为后发入场的企业,面对国外龙头医疗企业的进攻还略显单薄。
康复医疗工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8.7%。今后五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的数量将不断增多,康复需求持续扩大。为了解决我国康复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老龄化趋势加快等,以康复机器人产品为代表的智能康复理念开始兴起,逐渐成为康复医学和科室建设的紧要命题。
智能康养涉及的医疗器械有: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等智能化装备等,但该类产品仍然处于初级研发阶段,离商业化仍然拥有较长的距离。
据众成数科统计,截止到2021年我国医用康复器械产品共5110件,其中矫形固定器械2393件,占比46.8%,助行器1443,占比28.2%,排名第二,运动康复设备939件,占比18.3%。我国康复器械产品仍然以中低端为主,且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越来越多康复器械企业将发展重点投放在中高端领域,近年来,新科技不断应用,康复医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具体包括康复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物理治疗设备以及康复功能测评系统等。在需求、政策、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康复器械将继续向智能化、家庭化、精细化等方向转型升级。
未来,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将面临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医工交叉将会成为各国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公司名称: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手 机: 13821543268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hwxznkj.com
地 址: 昆山市玉山镇城北玉城南路